2025 年 3 月 19 日
新住民語文 實作評量

新住民語文 素養導向評量(2)—評量

Views: 393

上一篇一開頭提到這個題目很大,上一篇先簡述何謂素養,這一篇簡述何謂評量。

評量是什麼?中文就是這麼有意思,其實很多詞講的可能是同一件事或同一物!舉例來說「教材」白話一點就是「教書的材料」,如果有人把教書的材料寫成,老師可以把它選用為學生使用的「課本」,如果沒人寫成書,那老師就要自已編上課的材料,就叫「自編教材」,這樣這三個名詞理解了嗎?

評量呢?評定量出學生的程度。佩珊老師小時候,天天要寫一堆考卷,古早學科評量就只有一種方式,叫做「紙筆考試」或「紙筆測驗」,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,評量不再侷限於一種形式,我們可以利用很多種方法或形式來評定學生,稱為「評量方式多元」。評定量出學生的程度指的是評量字面上的意思,那評量的目的呢?如果新住民老師以為評量結束就結束了,王同學10分,林同學8分,李同學2分,然後呢?「然後呢?」這才是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!

評量的功能

評量的功能其中之一,讓學生知道自己學習的成果,其二,希望老師從評量結果中,發現學生何項單元不熟悉找出原因,假如是老師傳授不清楚,那就要調整自己的教法進行補救教學。佩珊老師舉個最簡單例子,以紙筆測驗為例,一張平時測驗卷結束,
(1)老師有沒有進行分析,哪幾題學生答錯率最高?為什麼錯了?
(2)老師有沒有解題?解題就是一種補救教學。(解題:對所提問題作出解答,漢語網
(3)老師有沒有試著用另一種方式解釋或教學?
(4)經過這樣步驟,老師有沒有再進一步進行評量,理解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!

雖然這是以紙筆測驗為例子,但亦適用於實作評量,舉一個佩珊老師最弱的科目「體育」,假設今天體育老師說要測驗立定投籃20個,目標一定要有投進5個,結果全班測下來,都2266哩哩啦啦,最好的成績只有投進2個,80%學生連一個都投不進,請問老師要不要做分析呢?分析後答案有:目標太高?老師教不清楚?學生練習不夠?學生不想投?若您的答案是「因為學生不想投,所以就算了!」咦!!不想投,老師您要思考喔,您這樣有達到教學目標嗎?如果是學生很認真學,但投不進去,那老師要不要思考換個方式教?經過調整後,有沒有再一次評量看看?上述例子是全班2266,如果是少數幾個2266呢?老師要不要做分析?當然也要!因為我們的國民教育法的第一條「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,以養成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。」

所以,評量的功能看出來了嗎?

評量的方式

剛提到,古早時代學科的評量大多以紙筆測驗方式進行,什麼是學科?國語、英語、數學、自然、社會等等這類的科目,現在這些學科的評量方式還受限於紙筆嗎?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裹第五條規定,除了說明學生哪些科目應評量外,還加上老師應依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文化差異核心素養內涵,採取下列適當之多元評量方式一、紙筆測驗及表單;二、實作評量;三、檔案評量。

這一段待下一篇再說明!因為評量是一門大學問,尤其是新住民語文課程是108新課綱之正式課程,每一位學生上完課程後,新住民語文老師都要給予學生評定成績,列入成績單。所以老師一定要學會如何評量!請容佩珊老師分好幾篇說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