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ews: 547
上一篇說到每頁課文的前二頁是文本,文本包含語言與文化。文化可用提問教學法與體驗教學法,語言的部份可使用聽說教學法。若是該課的語言亦包含文化元素,一定要記得加上體驗法讓學生在動作中記住語言。它也算是一種肢體反應教學法。
肢體反應教學法
東南亞七國問好的肢體動作舉例如下:
越南:抱胸躹躬
印尼:將長輩的手放在額前
柬埔寨、泰國:雙手合十放在適合的位置並彎腰。
緬甸:雙手平舉躹躬
以上的動作配合向長輩問好的語言,好比我們在學校,看到校長會躹躬並說「校長好」,這就是語言加上肢體動作。東南亞七國亦是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家,如果我們未將語言與肢體動作結合教給學生,那麼我們的學生就是學一半。
語言篇第一篇說到每個句子第一次教時,最最重要要「慢慢教,聽清楚、看口型、模仿說」,學生模仿說 6次以後,若該句子包含肢體文化元素,即開始配合肢體動作,邊說邊做。還記得學習金字塔否?如果老師只是示範,學生不操作,二週後剩30%學生記得,如果給學生實際操作,二週後學習高存率高達 70%。
覺察自已母國文化
在文化篇一直提到,教支老師必須能覺察自己的文化,佩珊老師在教材教法淺談說過,新住民語文課沒有升學壓力,但家長又希望學生學習新住民語文是為了增進未來對工作有幫助,所以上課一定要有趣,有趣不只有玩遊戲,如何把母國文化有意思、有意義的跟學生分享才是重點!
雖然新住民老師您可能來台灣已經超過15年,很少使用母語了,但為了當一個好老師,建議您要利用資訊媒體搜尋教學媒材或者複習您的母國官方禮節、民間習俗,甚至是說話的方式。語言是文化的一部份,舉例來說,上述七國中之泰國、緬甸、柬埔寨,自我稱呼或說話的語尾詞因男生或女生而異,在教學中都要特別注意,如果能利用歌曲讓學生活潑的學習更佳,底下這個影片是泰國兒歌,特別之處不只是唱歌,並且可以設計活動讓孩子分辨現在是男生尾音(ครับ 可唸做club)還是女生尾音(ค่ะ可唸做卡),建議各語老師們多看幾次,並想想自己母國中是不是有媒材可以輔助您的教學,讓您的教學很有趣。
還有更多的教材教法,敬請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