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ews: 411
這篇為什麼稱為應用篇,我們要將佩珊老師提過的教材教法文化篇—提問法及體驗法應用於印尼語第二冊教材分析後的學習內容–文化要素。
印尼的飲食與我國的相異與相同。
印尼–吃飯使用的餐具是否與我國相同?
印尼–吃飯應注意事項 ,是否與我國有差異?
以上面三條文化要素,於前二篇所提的提問法及體驗法的教法,應該使用哪一個教學法?我們以下一一說明。
提問法
老師使用數位教材將此二頁投影至螢幕,老師先問問題。
1.師:「請問同學,圖片中,有哪些人呢?」生:「爸爸媽媽還有小朋友」(六何法-who哪些人)
2.師:「他們正在做什麼?」生:「吃飯」 (六何法-what事、物)
3.師:「同學們,圖片上的食物,大家吃過沒?」生:「有啊,炒飯還有烤肉串」 (六何法-what事、物)
4.師:「他們用什麼吃飯呢?」生:「湯匙」 (六何法-how 方法)
以上是非常正規的提問法,看起來像似非常正確,為什麼佩珊老師這麼說?以第1跟第2題,非常簡單可以從情境圖(請教支老師一定要將這個名詞記起來喔)找出答案,第3題學生的答案正確否?教支老師如果對印尼與台灣食物不了解,就是對文化差異不了解。老師本身一定要非常清楚圖片中的文化訊息,當學生回答炒飯還有烤肉串時,您該如何讓學生了解印尼炒飯、烤肉串跟台灣的差異?在此建議,體驗式教學法就要用上了。
體驗式教學法
我若跟外國人講台灣小吃很好吃喔!珍珠奶茶很好喝喔!請問沒吃過沒喝過的人會有感嗎?2017年台北世大運,選手村餐廳的炸醎酥雞、牛肉麵每天供不應求,因為「有感」,太好吃了!同樣的,印尼的美食到底跟台灣有沒有不同,學生有感才能說出二國食文化差異。這時教支老師可能會說:「佩珊老師,蛤,我還要準備真的食物喔!」真的!偷偷告訴大家,雖然佩珊老師接觸新住民工作4年了,之前照顧佩珊老師父親的外籍看護也是印尼人,但佩珊老師從沒吃過印尼的炒飯、薑黃飯,所以我到現在也不知它嚐起來是什麼味道,食物就是這麼特別,用說的永遠也無法理解。
沙嗲 VS 烤肉串
學生看到課本圖片中的沙嗲,可能會以為是台灣常見燒烤的烤肉串,如果老師還是用說的,學生還是如同上面,無法理解有什麼不同。
有印尼老師質疑,為什麼課本講沙嗲,應該要翻譯為烤肉串。這裏讓佩珊老師解釋一下,印尼烤肉串跟台灣不同,佩珊老師吃過印尼烤肉串,外籍看護做來讓大家一起享用,它是加上花生醬的烤肉串,跟台灣路旁燒烤攤販的烤肉串絕對不同,台灣的比較像日式(哈,如果我把這段說給沒吃過台灣燒烤的印尼老師聽,她也無法理解什麼是日式燒烤),在台中想吃到印尼烤肉串可能要到東協廣場會比較容易找到。另外,課文中用的「沙嗲」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名詞,比較不會混淆。
還有一點,印尼烤肉串的肉是什麼肉?佩珊老師先賣個關子,以後再說。
上面說了半天,大家能理解體驗式教學法真的很重要了吧!
最後,要說一下當時編這一課時,圖片的呈現方式與印尼當地用餐有些許不同,若到了印尼旅遊就會發現,當地印尼人吃飯前會將手洗的很乾淨,然後用右手抓飯沾醬吃,佩珊老師家的印尼看護有時也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吃飯,還好佩珊老師有學習及了解印尼文化,所以也覺得很好,她雖然來台灣工作,但沒有忘了她的母國印尼文化。
另外,若教支老師覺得怕台灣家長不會接受,建議可以加上吃手扒雞的手套喔!